一流教师应该是教学上的专家和学者,是教研方面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是美的体现者、创造者。如何培养出一批一流教师并通过他们带动全体教师提高素质?为了寻找这样一个答案,广西教育厅从1998年底开始,拨出专款,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决定用5年时间,分别培养100名自治区级(A类)、1000名地市级(B类)、10000名县级(C类)骨干中小学教师。这就是广西在全国率先实施的“21世纪园丁工程”。
1998年底,广西召开全区师资工作会议,决定实施“21世纪园丁工程”;1999年1月,自治区教育厅发出当年1号文件启动工程;2月进行了自治区级百名对象的遴选;4月正式召开园丁工程启动大会,节奏之快,反映了广西对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热切期盼。
经过两年的探索,依托技术支撑单位广西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建立起了一个ABC三级金字塔形培训框架,实行集中培训、个别指导、分散自学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出导师制、课题中心制、网络互动制、学历教育制、访学研修制等骨干教师培训“五制”新模式。
实行导师制是广西园丁工程的鲜明特色。以广西师大教育科学学院为基础,一批多学科、宽领域、高层次,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老师被确定为园丁工程的导师。不仅实行导师个人负责制,即指定导师对学员进行追踪研究,个别指导,发展其个性品质;而且实行导师组负责制:既有以学科组为形式的学科教学导师组,又有以课题为中心的课题科研导师组,从教学科研方面予以集体指导。为了发挥学员的辐射带动作用,许多A类学员又兼做BC类导师,以学员导师制的形式推动BC类培训工作。
为了更好地发挥技术支撑单位的资源优势,广西教育厅决定将培训与学历提高想衔接,力争使A类学员通过5年的培养,学历层次得到提高。同时将广西师大确定为广西中小学远程教育实验基地,依托教育科学学院建立广西教师教育一级网站,辐射全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园丁工程是一所无形的学校,但荣誉、责任、反思、创新、风格,成了这所“学校”不成文的“校训”。
入选园丁工程,大多数学员深感荣耀,也感压力在身,责任在肩。
“从来没这么受训过,从来没这么辛苦过,但再苦也是快乐的、充实的。”来自柳州一中的A类学员黄萍在谈起自己的体会时说。她认为,“骨干教师”是素质的体现而不是一种荣誉称号。参加培训,自己不再是一名高级教师,而是一名普通学员,一名从台上走到台下的学生。
园丁工程的导师里,不少人当起了“拼命三郎”。小学语文学科导师组组长吴柳,为主编园丁工程教材,身患绝症的她曾连续奋战30昼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为园丁工程呕心沥血。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她的电脑里存储着几万字的关于园丁工程学员培训指导计划。
反思是走向研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师资培训的核心是形成自我发展机制,而自我发展最重要的是教师在实践基础上的反思。南宁二中周春萍老师说,以前只满足于把课上好,是知识的“搬运工”,忽视了教育要“以人为本”。南宁外国语学校梁祝老师,通过园丁工程培训,对“教书”的认识实现了从关注自身到关注教学情景,再到关注学生三个阶段的变化。现在他们开始自觉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大多数园丁工程的学员,教学上都有自己的“一招鲜”,然而,这一招一式还不能说形成了风格。学员李振江认为,不能为过去的成功所陶醉,要勇于创新,力争闯出一条具有鲜明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风格的路子来。
广西实施的园丁工程,是骨干教师的种子工程,是全员培训的火把工程,是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奠基工程。通过两年的培训,园丁工程在培养人才、带动全体方面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A类学员中,20多位考上了研究生班;不少人走上教学业务领导岗位;13名晋升为特级教师;日前举办的全区素质教育创新型课例研讨会上,9位园丁工程学员承担了全部研究课。园丁工程成为广西中小学教师的标杆,成了广西教育的一个品牌,得到教育部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学员不仅在广西树立了形象,外出参加国家级培训,也得到了好评。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昭平县中学的左碧辉老师既是A类学员又是梧州地区B类导师,他利用A类学科组活动,在本校成功培训了梧州地区B类学员。横县中学范斯明老师深感自己要对整个学校的师资建设负起一份责任,每次培训回去,他都把自己的收获讲给同事们听,还主动安排学科组去学校开展活动,在他的影响下,今年,该校有5位老师入选全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